大红鹰校友网

 找回密码
 申请帐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活动信息平台 通过这个窗口,可以了解最新活动信息 发布活动 - 活动回顾

App下载 - 关注宁财 - 招生咨询 满足您不同的信息发布获取需求    二手 - 招聘 - 逛街 - 兼职 - 租房 - 活动

我的身份: 教师 - 学生 - 考生 - 新生 - 毕业校友 3D地图 - 校内电话 - 每日任务 - 活动回顾- 获取金币 团委 - 学生会 - 社团联合会 - 成绩查询 - 校园直播

查看: 7079|回复: 2

通过俞瑞钊老院长的博文了解大红鹰学院的历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年2月19日 18:2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0.10


  1995年,浙江大学中层干部换届,当时的党委书记及有关人员,到我所在的计算机系宣布考察的结果,并征求意见,我说了以下的话:“一个系的领导不能仅仅是传话筒,当他从这个岗位上卸任时,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话,要有自己明显的足迹”。此话一出,得到书记的赞扬。

  2001年,我被聘为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一直工作到2007年6月,为时6年半,卸任后,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确实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不论它是深还是浅,是直还是弯,都是用心在搞教育,都是自己对教育理念的体现,都是自己个性的体现。

  一、选择

  记忆中,1999年某日,我在杭高读高中时的同班同学朱椿龄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宁波有一所专修学院希望我去邦它们做些工作,我问:“做什么?”,他回答:“做什么都行,做顾问也可以”,我说:“把我用来做广告,我不会去”。过了一些时间,又来电话,希望我去宁波看看,我答应了,于是我抽了个时间,到了位于宁波百丈路的大红鹰专修学院,规模很小,所有教职员在一间大房间办公,学生也没有几个班,孙惠敏总裁与我,在办公室聊了一些教育方面的问题,临走时,孙总很抱歉地说:“我们没有车,你买票乘大巴回杭吧”,还给了我车费。我以为此事就此了结。

  2000年4、5月的时候,我们系组织全系职工到临安活动,潘云鹤校长跟我讲:“你到宁波去一下,宁波教育局需要一个高教顾问”,我答应了,于是很快到了宁波,住在宁高专招待所,发给我一个“宁高专顾问”的聘书。

  那时,我每周几乎都去宁高专一次,学校还给我一个办公室,了解些学校的情况,参加了他们不少活动,包括当年在四明山的中层干部会,我知道了我的主要任务是,筹备成立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当时的黄士力副局长(现为局长)给了我很多关心和帮助。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比较清楚了两件事,一是宁高专是否整体并入新建的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二是这所高校要接受宁波市和浙江大学双重领导,我略加思考,作出了一个决定,我不能去负责这所大学,并把这个意向私下告诉了黄士力局长。

  大约11月左右,浙江大学负责人事的党委副书记正式找我谈话,希望我出任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院长,由于事先已有思想准备,我立即表示,感谢领导的信任,但我不想去,过了几天我正式向副书记表达了不去的明确结论,并给潘云鹤校长写了一封信,说明了我的想法。

  此时,我仍然是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筹备组成员,由于不愿担任院长,当然也就拒绝了其它任何的具体事项的委托,大约就在年底之前,一天孙总到宁高专招待所找我,表达了希望我去筹备中的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工作,顾问也行,院长也行,我迅速作出判断,并明确表示,要做就做院长,孙总表示同意,并说:“我们不会亏待你”。

  我之所以作出这个选择,是因为我不希望受到太多约束,在一个民办的大学,我当时感到也许办事,关系会简单些,能附合我的个性和办学的期待。


  二、起步

  在我到来之前,学院已征地,并已开始基建。

  2001年1月,我就开始工作,大家也开足马力筹建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原来基础差,势单力薄,但是大家都很敬业、努力,很快就批准筹建,而且不到一年就摘筹,学院规模发展很快,且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1.师资队伍

  大红鹰专修学院原来有一支管理队伍,虽然小,还可顶一下,但师资队伍极为薄弱,学院开始招聘,为了有一个核心的骨干教师团队,我开始在浙江大学寻求有经验的教师,先后落实了吴洪泰教授、徐前方教授、童志通副教授、庄根源副教授,不久有联系了北大的张远鹏教授,这样教务处长及各系系之任就由这些人担任,使我们的教师队伍有了主心骨,基本形成一支老中青结合的力量。

  这些教授都已到退休年龄,不辞劳苦,离家到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全力以赴参加工作,不论是现场招生,还是年轻教师培训,他们都发挥了关键作用,开始时他们都亲自上讲台上课,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为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的起步贡献了力量。

  后来,又请来了浙江财经大学的李良才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陈冀豫副教授,参加到教师队伍,作出了他们应有的贡献。

  2.教学纲要

  组建一个新的大学,人员又都是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背景,且职业技术教育又是新型的一种高等教育,为了有一个统一的目标,统一的理念,统一的思想,从一开始,我就根据自己的经验,在“以学生为主体”,“个性化教育”,“面向技术、面向应用、面向市场”,“面对学生的实际”等理念和原则基础上,撰写“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纲要”,经过几项修改,并征求孙惠敏总裁及李元益副院长意见后,于2001年5月完成定稿,这个纲要不是为了看,而且为了干,它后来成为培训教师的主要资料,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后来的几年中,学院的培养始终围绕着纲要的思想和设计开展,都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贯彻,现在回忆起来,让我感到十分欣慰。

  其中具有自身特色的,并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实践的就有以下诸点:

  (1)“以学生为主体”的关键是学生的参与,纲要提出必须创造条件,给学生尽量多的参与机会,要给学生提供“自学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创作的机会”。

  (2)提出“技术教育加培训”的培养模式,并强调“核心技术课”为重点的课程结构。

  (3)确立符合学院定位,符合学生实际的校训,“自信、专注”。

  (4)设立三门全院特色课程:“高新技术概论”,“诗文与修养”及“企业家之路”,还设立了“学习成果课”。

  (5)为了掌握学生基础,推行开课前要进行模底测试,实施多样化的考试方式”,特别是提出并实施“大红鹰口试日”,“一张纸开卷笔试”。

  (6)在高职学院中推行学分制,当时,每届新生入学,第一周便安排学生转专业申请,并基本上全部满足学生的要求。

  (7)每年在新生中抽20人左右成立院长学生咨询小组,院长与学生代表面对面了解情况,征求意见。

  在实践过程中,还不断完善了纲要的理念和做法,提出培养计划的逆向设计法,推行大红鹰学院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推行各种教学方法及考试方法的改革,积极进行校内外职业培训基地的建设等等。

  3.坚持教学为中心,坚持走自己的路

  当学院工作全面开展起来之后很快就出现不少具体问题,一旦这些问题损害教学,我会本能地作出反应,所有这些都是对事不对人,也得到大家的理解,孙惠敏总裁对我说:“只要我们两人一致,什么事都好解决”,在工作中,孙惠敏一直支持我,去积极实施纲要的理念和措施,在具体的事情处理上也给了我支持和理解。

  (1)在我到任后不久,学院在横店召开了讨论会,所有的领导,包括特聘的教授都与会,在会上有人提出如何管理学生,什么“点”、“线”、“面”,现在我已记不清,反正我听起来太形式主义了,不谈如何建设师资队伍,如何培养学生,如何更好地进行各项教学活动,当时我就很激动地讲:“我随时都可能离开学院”,弄得不少人不知何故,没多久,孙惠敏总裁在宁波金龙饭店找我长读了一次,希望我安心下来,不要在公开场合讲这类的话,我答应了,但表示我们大家都要把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要做踏实的工作,不要讲空话,追求讲形式的东西。

  这以后,当我觉得我已经完成了任务时,我于2005年便向孙惠敏总裁和学院提出,2007年正式离任,得到了同意,离任时,教育集团同时还聘我为名誉院长,让我有机会继续关心教育的发展。

  (2)为了开设“诗文与修养”课,学院由教务处牵头,组织几个教师开始编写教材,当教材由浙大出版社出版后,我打开一看,大吃一惊,第一课课文是“国际歌”歌词,并在注释中讲:“要把大红鹰学院的学生培养成世界革命的旗手”,我当即打电话给孙惠敏总裁,我认为这是“极左”,要立即改编,她当时同意我改编的意见。

  “国际歌”当然可以进政治教材,但不是进“诗文与修养”的教材,其他有关的政治人物写的,与“诗久或修养”无直接关系的课文,我要求也一并删去。

  (3)一次我去听刘莉老师的课,到了教室,发现课桌少了三分之一,刘莉老师临时换教室上课,我当时很生气,大学怎么可以发生这样的事情,听完课后,我要求有关部门查一下,是谁搬走了课桌,虽然这样的事情以后不再发生,但是,是谁搬了桌子,至今我也不知道。

  (4)有一天,我在办公室,一个女同学给我打电话,意思是讲,我怕冷,从家里带了一条被子,但宿管员不让我用。我当即召集有关负责人,让他们查一下是否属实,在我们学院一切要从学生利益出发,不能死板地讲形式,当然,事情很快得到了解决。

  上面提到的事情,对我来讲,久久不能忘记,随着学院的发展,全体教职工的努力,这类事情就少见再有发生。


  三、评估

  2003年教育部决定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试点工作,2004年开始全面展开,我们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参加了试评工作,于2003年11月进行了这项对学院发展意义重大的工作。

  提到评估工作,内心十分感谢一直来支持和关心大红鹰教育发展的领导和朋友。

  原教育部高职高专处处长李志宏,在我担任浙江大学教务处长时就认识,在本科院校首批合格评估中,有了不少交往,在他得知我担任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后,便趁到宁波的机会,到学院来看我,并把我推荐给了“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工作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组,从此,以杨应崧院长为组长的项目组活动,我都被邀参加,参加了高职高力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制定的很多会议和活动,受益匪浅,不仅了解了指标体系,还更具体地理解了有关高职办学的许多问题,李处长还多次推荐我到北京给高职院长培训班、评估专家培训班及高职高专骨干教师大会去讲话,介绍大红鹰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有了很多机会与全国各地高职高专院校领导的交流。

  项小仙是原来浙江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主管高职高专院校,从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就给了我们很多支持和关心,她提议在我们学院进行评估试点工作,在教育部决定在全国进行示范性软件学院工作(大专层次)时,她知道我是搞计算机的,便找我,让我们去参加全国的答辩,尔后又在升本工作中,第二次评估中,支持和关心我们,并多次亲自参加会议。

  原浙江农业大学副校长何泳生教授,是我们学院发展的好朋友,从筹建评审专家组,摘筹评审专家组,第一次试点评估专家组,第二次水平评估专家组,升本评审专家组以及多次予评工作,他都参加了,且除了两次之外,都担任组长,是一直看着我们成长的,给了我们许多帮助,是让我们不能忘记的朋友。

  在2003年10月,学院接待了专家组,进行了高职高专水平评估的试点工作,我代表学院作了题为“重在建设迎评估,办出特色走新路”的汇报。

  专家组经过实地考察,充分讨论,对学院工作给出了“考察评价意见”,充分肯定了我们的成绩,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评价意见认为“学院举办者办学目的明确,思路境界高,投入力度大”,“学院领导重视教学工作。建院开始,就在强化教学改革,办出高职特色上孜孜以求,系统思考,以符合现代高职教育的理念,制定了《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纲要》,指导教学改革实践,采用了“逆向制定法”设计培养方案,实施“2+1”培养模式,开展“2-1”讲授法和案例教学法,实施学分制和考试改革等思路新颖,颇有创意”。并认为学院“不断增加投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广大教师注重自身师德修养”并倡导和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评价意见提出“要下大力气,加快师资建设,目前,虽然数量上生师比没有低于最低的要求,但师资队伍的结构内涵问题十分明显”,要“尽快改善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科结构”,希望“进一步把决策者的办学理念转化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实际行动”。

  专家组的意见是十分宽容的,是以鼓励为主,这些对身在一所新办学院的我头脑是十分清醒的,因为我们还有不少问题没有深刻认识到,不少问题明显表现出一些重要理念距真正的贯彻到位存在较大的差距,我们一定要坚持,一定要专注,稍有松懈就会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

  时任教育厅副厅长的郑继伟博士在反馈会上讲了话,充分肯定了我们的办学,给于了许多鼓励和希望,对我个人他如是说:“俞院长一直是我们省内、教育厅非常知名的一位专家,是国家的评估专家,他对教学方面有丰富的经验。特别可贵的是,他从一所高水平的知名大学来到了一个高职学院,他的办学指导思想非常清晰,而且非常符合办高职的指导思想。我觉得孙书记(孙惠敏是总裁兼党委书记)是位女强人,是宁波市领导给我介绍宁波三个女强人之一,她非常敬业,和院长配合的非常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我以为,这是郑厅长(现为副省长对我们学院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在办学过程中付出的肯定,也是一种鞭策。

  2003年11月,经过几次调整和准备,省里确定我们学院和另为两所本科院校赴北京参加“示范性软件学院”(高职高专层次)的答辩会。(孙书记与我等四人赴北京,反复修改陈述内容)由我代表学院作了陈述,得到答辩委员会充分肯定,获得评分第一名。因此,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全国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建设单位。学制为两年,每年单独获取不超过2000名的招生名额。

  至此,学院的发展得到肯定,学院的发展规模有了保证,学院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


  四、升本

  下面只谈升本过程中,我记忆深刻的三件事:

  1.在考虑大红鹰教育的未来时,我与孙书记都期待有机会成为本科院校,为此,我在2002年便收集资料,把宁波和杭州作了一个对比,发现宁波市GDP已达到杭州的85%,地方财政收入也很接近,人口也超过杭州的80%, 而且中学招生数和毕业生数几乎持平,唯独高校总数只有杭州的34.2%,本科生招生数只有杭州的16.4%(“数据与思考”一文,见《走自己的路》)由此给当时宁波市市长金德水写了一封信,建议加快发展宁波市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并希望宁波市积极支持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发展成为技术学院类型的本科院校。学院领导也都用不同方式向省、市有关领导表达了这种愿望。

  大红鹰教育注定是在机遇与发展交替中前进,成功与劳累并存中前进。学院总处在征地、基建、招聘、招生不断循环往复之中,不断成长壮大,不断扩大规模,不断充实内涵。

  果真机遇又来了,教育部于2004年开始,开放民办高职的升本工作,每三年轮到一次。于是,大家又开始忙了。

  2.2006年在正式接受省专升本专家组评审(相当于教育部正式评审前的予评)前,学院请了省内一些专家来校考察,给我们提了很好的建议。为了作为汇报,学院反复讨论升本后的学院定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等问题。当时最大的顾虑是,我们的本意是要成为一所应用型,技术型本科院校,然而那时评审的标准是按传统的学科型院校进行的,经过反复讨论确定了策略,汇报时尽量照顾评审标准,升本后要坚持自身的特点,走应用型本科之路。2006年夏,省升本评审专家组进校,我代表学院作了汇报,得到了专家组的肯定,顺利的通过了省专家组的评审。

  3.由于高职高专升本,其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必须达到优良等级,而我们2003年评估时,还没有毕业生,一些指标未达到优良水平,总体评价为合格,于是,新的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在所难免,所有的资料又要按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要求,整理一遍。

  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专家组进校前,2007年4月学院又请了省内一些专家进行了予评,专家组提了不少有关的建议,在特色和创新项目上,他们认为学院提的不太好,建议改为“4321培养模式”及“构建社会主义大学的核心价值体系”,在双方小型的交流会上,我表示不能理解,我主张把我们的实际工作总结提升,不能把特色与创新提得过大,由于予评估专家组成员,很有可能是正式专组的成员,所以从整个学院来讲,又必须认真考虑专家们的建议。

  2007年6月以杨应崧为组长的评估专家组正式进校,孙惠敏书记代表学院向专家组作了自评报告,全面地介绍了学院的发展,成绩和特色,获得了专家组充分的肯定,专家组长找我谈话时,再次提及办学的特色和创新,征求我的意见,能否写得更实在些,我当时表示,只要能得到优,可以把特色和创新写得更贴近学院的改革实际和成绩,经协商,最后定为“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创新实践”,作为学院为办学的特色,最后顺利通过评估,得到了优的成绩。

  在升本过程中,孙书记自始至终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化费了很多时间,在全院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最后于2008年经“教育部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评议,顺利通过升本,同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0d63630101itxo.html

评分

参与人数 2魅力 +2 收起 理由
兼职俱乐部 + 1
cyyyyy +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7年2月19日 18:5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
来自iPhone客户端来自iPhone客户端
发表于 2017年3月2日 09: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突然感觉大红鹰历史也挺悠久
来自iPhone客户端来自iPhone客户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申请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推荐消息上一条 /2 下一条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加入我们|隐私保护|广告服务|加盟合作|手机版|大红鹰校友网

GMT+8, 2024年4月20日 05: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